红色之旅——西柏坡
在建党90周年之际,“十二五”规划开局之年,2011年7月7日至7月11日,集团党委组织了我们所有党员奔赴革命圣地去寻觅革命先辈的足迹,重温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革命奋斗历史,缅怀革命先烈,接受革命传统的再教育。
坐了11个小时的火车,我们首先马不停蹄的来到了河北冉庄这片朴素而又神圣的土地,参观地道战纪念馆。刚到那里就有一种抗日时期的感觉,到处都是破旧的院落,院子里面有抗战时期的物品,房屋外面的墙上还写着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!全民抗战,一致对外!”等标语,一股战争中硝烟的味道滚滚涌上了心头。虽然我们没有真正见过那些激烈的战斗场面,但当我们穿梭在地道中,口中哼着:“地道战,嘿,地道战……”的歌曲,就仿佛我们也置身在抗日战争互相厮杀的战场上,体会着当时人民的智慧,想象着他们通过不断的改进,从最开始的不防水,不防毒,慢慢改变到三通、三交叉、五防的地道,为敌人建造了一个庞大的地下迷宫,那一夫当关,万夫莫敌般的地道,让敌人进的来,出不去。最终,在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不懈的努力下,我们胜利了。
之后,我们驱车来到了西柏坡——这个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壮丽诗篇的圣地。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,是河北省平山县西部山区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,但却是和井冈山、遵义、瑞金、延安齐名的五大革命历史纪念地之一。在讲解员的引导下,我们参观了毛主席、周总理、刘少奇、朱德、任弼时等几位我党老一辈领导人的故居旧址以及遗物照片。当我们看着那一件件伟人们的手稿和先烈的遗物,读着那令人心潮澎湃的文字,倾听着解说声情并茂的讲解时,我们的内心被强烈的震撼了。50多年前,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个十几平米的“统战部”中,运筹帷幄,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、淮海、平津三大战役,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,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,它是党中央进入北平、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,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。
正是西柏坡见证了中国革命最重要的一个转折时期,也正是在这里产生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。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,内涵丰富。西柏坡精神体现的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历史必然;包涵着的是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与勇于创新的精神;展现着实事求是和努力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,是我党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创业精神,是我党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,是我党历史责任感和庄严使命感的生动体现,是我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。
环顾四周泥砖垒砌的平房和简陋得近乎“原始”的家什,清贫而节俭的生活,但中国共产党人却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,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。我们仿佛还可以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听到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:“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、谨慎、不骄、不躁的作风,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。”余音绕耳,久久难以磨灭。这“两个务必”凝结着我们党总结中国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,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,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。历史的经验证明,在困难的时期,中国共产党正是始终保持谦虚谨慎、不骄不躁的作风,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,才得以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。它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概括和总结,又是中华民族自尊、自信、自强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升华。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,回顾共和国走过的不平坦道路时,深深地感到,无论是过去、现在还是未来,“两个务必”,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,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保证。
当我们坐在回程的车上,再回顾新中国的历史,平平淡淡的一点一滴,如几双布鞋,笔墨纸砚,西柏坡会议的桌椅等等,这些细节都给予了我们巨大的启发。西柏坡精神同井冈山精神、长征精神、延安精神一样,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奋斗历程的精神凝结。这次红色之旅,使我更深刻的认识了新中国成立及我党的历史,使我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和工作,立志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,并把这种精神投身到工作和生活中去。作为一名员工,我必须坚持谦虚谨慎、不骄不躁的作风,把本职工作做好,树立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;做为一个共产党员,就必须紧跟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。认真学习马列主义、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,以“三个代表”为指针。时时保持清醒头脑,和党中央保持一致。发扬我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,做一个合格党员。
(人力资源部 周燕萍)